近期,不少人收到类似短信:“您有XX积分未使用,到期后将过期,请立即登录积分商城兑换商品……”这些短信可能来自“运营商”或“购物平台”,但实际上很可能是适当的陷阱。公安部网信安全局发出警告称,类似诈骗案件还有很多。例如,由于“L0086”与“10086”一模一样的误导性短信,杨先生在填写信用卡信息并下载木马后损失了7739元;还有人在没有网购的情况下收到“快递异常”通知。通过一个“客服”电话和陌生的APP操作,损失了十多万元。面对这些骗局,公众需要更加谨慎,遏制贪婪。 “心无欲,天地阔”是我的第一句台词。f 抵御诱惑。不点击未知链接、不下载陌生软件、不泄露验证码的原则也应该是大家都知道的。然而,当诈骗短信能够精准针对特定人群,当假号码能够轻易逃避识别机制时,显然公众不能独自承担疏忽责任。具有“精准打击”特征的诈骗信息如何突破层层管理,到达用户手机?其背后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正在严查。诈骗短信的“精准投放”本质上是运营商、平台和监管链的“层层失灵”。此前央视曝光的1068条诈骗案中,1068条必须用于正式通报,必须经过工信部批准后方可使用,并转明确禁止 fer 和租赁。但在利益驱动下,这条控制链很容易被打破:广东一家科技公司和无锡一家互联网公司申请了段号后,给了武汉一家信息公司,然后转租给北京和安徽的公司。最后落入没有合法权限的公司手中,成为发送诈骗短信的工具。虽然6家公司的协议均注明“不得转租”,但均未履行监管义务;通信部管理仍停留在“审批阶段”,缺乏对实际运营主体对短信段数、短信内容的动态监控。这种“严格审批、宽松使用”的监管漏洞,让合规资源成为欺诈的“伪装外衣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