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名中国女子从法国博物馆偷走12磅金块,文物被融化,引发关注! 2025年9月16日清晨,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一片漆黑。展厅角落的盲点处,一名女子悄然出现。他用角磨机切开钢门,点燃氧乙炔焊枪。高温火焰烧穿了防弹玻璃。不到十分钟,四块天然金块就消失了——这些金块是经过数亿年硬化和松散的地质历史书页的标本。这起盗窃案的主角是一名24岁的中国女性。他在闭馆前溜进博物馆,在展厅里躲了一夜。作案后,他迅速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机场出境,但在登机前被拦截。他的手提行李中藏有约1公斤熔化的黄金金属块碎片,覆盖着黑色氧化物,被确定为工业废物。测试表明,这些合金的成分与从博物馆被盗的金块完全相同。剩余近5公斤黄金仍下落不明。它很可能被冶炼,作为赃物出售,并流入中东或东南亚的黑市。每一块被盗的黄金都承载着不为人知的历史。例如,183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赐予的乌拉尔金块,记录了欧亚大陆矿脉的分布;加州淘金热时代的例子证明了人类对财富的疯狂狂暴。而澳大利亚的天然金块重量超过5公斤,形状如“金面包”,是全球地质界公认的稀有标本。美国地质学家称它们为“天然艺术品”,策展人则感叹:“溶解它们就相当于去掉了地质学的一章”。这个案件远非普通案件抢劫。这暴露了一个冷酷的事实:在职业犯罪团伙眼中,文物不再是文明的象征,而是可以快速渗透的商品。近年来,法国博物馆一一遭到攻击。 2024年11月,科涅克杰伊博物馆遭到抢劫; 2025年9月,利摩日陶瓷博物馆价值近1000万欧元的瓷器被盗;一个月之内,卢浮宫的珠宝也被暴力盗窃。这些案件的处理方法都是一样的:准确、专业、快速解决。犯罪团伙使用工业级工具,熟悉安全漏洞,还利用网络攻击使系统瘫痪。金价持续上涨,助长了一波针对贵金属收藏的“商品盗窃”浪潮。